【想子女做音樂人】爸爸學懂表達期望 防止重壓激起子女的對抗

音樂人爸爸:「我想子女成為音樂人!」

有些音樂世家,爺、父、子三代造詣精深,但總也聽聞南轅北轍的情況,音樂家的子女抗拒音樂。為甚麼呢?一名澳洲的音樂教育及心理學學者發表研究,探究其中。

子女自製障礙 抗衡永不達標的宿命

華人處於西方個人主義和儒家傳統集體文化之間,學者認為相比「我相信子女能夠做到」,更多華人的爸爸是「我想望子女能夠做到」。

只是當爸爸的想望過重,並非好事。因為早有研究指出爸爸的過份期望會換來親子衝突,使子女感到人生受制於人。

爸爸擺脫爺爺的業務,走上音樂路;子女想掙脫爸爸期望所帶來的沉重壓力

理論指出,在過度期望下的孩子會在測試考核中感到焦慮,採取退縮的態度,刻意不盡全力,策略性地預告自己失敗的結果。當失敗真正來臨時,就為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責任作出「未盡全力」的解釋。學者形容這是「自製的障礙(self-handicapping)」,是要抗衡未能達標帶來的後果。當孩子長大了,有更大機會拒絕仿傚爸爸的生活方式或成功路徑,刻意走相反的路。

澳洲學者透過現象學方法,深入訪問了一名在香港以音樂教育為專業的爸爸(化名Wilson),透過了解他的父親與後代對音樂職涯的看法,分析父職期望所帶來的助力和阻撓。

要求高不可攀 孩子寧願放棄

研究對象Wilson的父親認為音樂只是用作消遣,不可賴以維生,質疑Wilson在大學修讀音樂的前景,忽視他考取入學時所付出的努力。他的爸爸更以繼承餐廳的想望,引誘他放棄進修音樂。Wilson憑意志抗衡否定和利誘,現為一名音樂教育的博士生,亦獲得高階的社會地位。

當Wilson自己成為父親後,他的子女同樣抗衡他的想望。兩名孩子最初都有學習音樂,但很快就放棄了。為什麼呢?

學者形容,Wilson按自己的奮鬥經歷,成為一個要求相當高的爸爸。他反省自己「並不是一個好爸爸」,因為很少「讚孩子,只專注他們做得不好的方面」。

Wilson的子女拒絕學似爸爸,「不想……變成工作狂。我可以快樂自由地生活,不要爸爸的那種成功,不要成為只浪費時間在工作上的蠢人。」

他其中一名孩子Ray承受了不少來自期望的壓力。Ray不單否定了音樂生涯的路徑,更在擅長的羽毛球競賽中,為自己設定「自製的障礙」。他主動放棄加入羽毛球代表隊,寧願預先為自己設限,避免「入不到港隊的失敗」。

爸爸想向孩子傳遞堅持和奮鬥,但矛盾地換來逃避和放棄。

學懂表達期望 五問助爸爸在意孩子感受

學者分析的三代人的掙扎:爸爸擺脫爺爺的業務,走上音樂路;子女想掙脫爸爸期望所帶來的沉重壓力。

那麼爸爸是要不向子女表達期望嗎?不。學者在總結時補充,爸爸表達恰宜的期望,的確能成為孩子學習和成功的推動力。但是當孩子天天都要面對爸爸高不可攀的期望時,退縮是自然不過。

歸納研究的發現後,筆者認為爸爸可以想想:

  • 孩子會否顯得沒動力去嘗試達標?
  • 孩子會否因為未能達到我的標準,感到不被肯定呢?
  • 孩子不達標時,我有留意和安撫他氣餒的感覺嗎?
  • 孩子怎樣也達不到的標準時,我怎樣調低要求嗎?
  • 我有嘗試發掘和接納孩子的微小的進步嗎?

懂得表達期望似乎是關鍵,爸爸要時刻在意孩子的內心,對你期望有何想法和感受。

延伸閱讀:
Fung, A. (2018). Transgenerational father-son resistance: a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of a music education professor’s learning and parenting.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, 20(5), 616-626. doi:10.1080/14613808.2018.1484437.


作者:招雋寧(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)
R&D LAB: http://www.familyvalue.org.hk/rd.html
請捐款支持基金工作,讓社會認識家庭價值的重要。
(歡迎網上轉載, 並請註明「維護家庭基金 . 招雋寧」出版。而文字轉載其他刊物必須先得維護家庭基金書面同意。聯絡:81013338)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