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爸可按兒子在青春期成長階段中去調節一件事

或許你會想:嚴師出高徒,尤其對待兒子,「有威嚴,夠惡,他才識驚,不行差踏錯」。爸爸太仁慈,顯得軟弱,只會教出失敗的兒子。

專研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幾位學者,考證到底父母嚴厲教養會否更為有效(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)?

過去研究指出,父母的管教模式絕對會影響子女在青春期階段的行為表現,包括增強或減少兒女出現攻擊行為的機會。學者在這次為期超過三年的追蹤研究中,獲得了對於爸爸來說甚具啟發的發現。

研究員向977位快將步入青春期的兒童,共收集了五期數據。在兒子12至13歲時,爸爸的管教模式,無論係嚴厲還是溫暖 (hostility or warmth),對孩子會否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影響遠超過媽媽。「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」的說法在兒子剛步入青春期的12、13歲的階段,得以證實:在爸爸嚴厲的管教模式下,兒子的攻擊行為表現較少。

這只是開始。當兒子長大,爸爸便不能再一味靠惡。爸爸令兒子感受到嚴厲還是父愛,將帶來轉變。

爸爸可按兒子在青春期成長階段中去調節: 溫情和父愛

根據數據,當兒子14、15歲時,爸爸的嚴厲管教對於減少兒子的攻擊行為就完全不管用。反而,爸爸的父愛顯然會換來兒子較少的攻擊行為。學者描述,這份影響是主導的(dominated),掩蓋了母愛所帶來影響。因為這階段若媽媽對兒子嚴厲,更容易激發少年的攻擊行為傾向。

學者解釋,在青春期階段的男孩,他們的攻擊行為與自主有關。當爸爸向兒子表現出溫情和父愛,兒子感到爸爸支撐他的自主發育--這正是他的成長需要--兒子的攻擊行為表現較少。

過往亦曾有研究指出媽媽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,需要更多時間來調節以往保護幼童的角色。少年在過度保護下可能會感到自主的需要受到抑制,反以攻擊的傾向去對抗。這似乎補充說明為何媽媽的嚴厲與少年攻擊行為相關。

研究啟發了想幫助兒子調節自己的爸爸,要懂得按著兒子的成長階段,調節合時的管教風格。尤其當兒子步入少年期,尋求更多自主和獨立的時刻,爸爸要將嚴厲轉移至尊重、聆聽、詢問等表達父愛的元素,並重新檢視自己會否過度嚴厲。同時,爸爸亦可以留意太太的母職風格,有智慧地為太太調節,適應兒子「大個仔」的階段。


文獻參考:

Yang, P., Schlomer, G. L., & Lippold, M. A. (2023). Mothering versus fathering? Positive parenting versus negative parenting?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: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.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, 59(1), 69–83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dev0001442

Photo by Annie Spratt on Unsplash


作者:招雋寧(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特約研究員)

http://www.familyvalue.org.hk

請捐款支持基金工作,讓社會認識家庭價值的重要。

(歡迎網上轉載, 並請註明「維護家庭基金 . 招雋寧」出版。而文字轉載其他刊物必須先得維護家庭基金書面同意。聯絡:81013338)

發表留言